返回 家教资讯 重庆

解读《论语》中“而”的考察

2012/2/20 14:52:00 浏览:793 来源:重庆家教网

前言
  在古代汉语中,“而”是一个应用频率高,用法多样,语义灵活的语词。“而”的本义是指人两颊下垂的胡须。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臣铉等曰:‘今俗刖,作?非是之切。”随着汉语的发展,“而”逐渐被假借为代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语词。据杨伯峻对《论语》20篇中“而”的统计,“而”的出现次数达341次(《论语译注》),频率如此之高,在对表达孔子的思想过程中一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论语》中“而”字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而”跟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壮语等句子成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加深我们对“而”字的功能的全面认识,本文试以《论语》为语料,着重探讨“而”在句子里的位置和语义解释之间的映射关系,辨析“而”动态性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特点,并通过实例分析,论证“而”这个论元与其它论元之间的关系。

  一、“而”作代词,通“尔”,读作ěr.表示第二人称,在论语中仅有一例。

  如: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陈蒲清《四书?论语》注释为“天下到处都象洪水一般泛滥,你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逃避坏人的孔丘,怎比得上跟着逃避整个社会的我们呢?”

  例句中,两个“而”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前一个“而”作为主体论元出现,是“易之”的施事者,即而是核心论元“易”的主语。后一个“而”与前相同,同样用作代词,充当分句的主体论元,即核心论元“从”的主语。

  二、“而”作连词,表示连接两个并列的语义成份。

  在《论语》中,“而”用作连词出现次数达300多次,其用法极为灵活,语义也非常丰富,通常读作“ér”。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概括有8种。

(一)“而”连接的两个语义成份呈并列性。

  例如: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子张》

  杨伯峻《论语译注》“广泛的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2)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

  杨伯峻《论语译注》“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用诡诈,不耍手段。”

  (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杨伯峻《论语译注》“怎样才算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4)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杨伯峻《论语译注》“真的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5)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而??王引之《经议述闻》云:“而犹舆也,言有祝鱼它之佞舆有宋朝之美。”很多人同意此说法,我嫌“不有祝?之佞,舆有宋朝之美”为语法不顺。王氏此说恐非原意。“假使没有祝鱼它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上例中,“而”连接的都是两个语义并列的成份,但是连接的类型各又不同,如(1)中“切问”和“近思”是两个谓词性短语;(2)中“而”连接的是两个形容词;(3)中“质直”和“好义”是两个主谓结构;(4)(5)则连接的是两个分句。从而看出,“而”在连接两个语义并列的成份时,其语法形式是比较灵活多样的。

  “而”在连接两个并列语义成份时呈现出有时是顺接的语义特征,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时是逆接的,如:“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二)“而”连接的两个语义成份表示相因关系

  例如: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陈蒲清《四书?论语》“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不见贤的人,便反省自身。”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3)吾党有直躬身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子路》

  杨伯峻《论语译注》“我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
上例中,“而”既可以连接两个语义并列的事情或动作行为,还可以直接连接两个语义互为因果关系的句子。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复合句中,并且“而”字的左边习惯为原因,右边为结果。此时的“而”可译为“就”、“因而”。它们的因果关系不是非常强,如(1)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自省”不一定就在“见不贤”的情况下才发生,完全可以在闲暇时“内自省”。

  (三)“而”表示转折,相当现代汉语的“却”,“但是”。

  例如: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2)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先进》

  (3)贫而无滔,富而不骄,何如?《学而》

  (4)说而不绛,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5)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

  上例中,“而”在句法结构上都呈并列形式,但在语义上则是相逆或相对的,如(1)中“为人也孝弟”与“好犯上者”是逆连;(4)中的“从”与“不改”也是逆接。其它几例也相似,但其转折成份的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两个句子成份转折的,如(2)中“季氏富于周公”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是两个单句。也有两个是形容词构成的转折关系的,如(3)中“富”和“骄”是两个形容词。

  (四)“而”表示顺接关系,可译为“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

  如: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而》

  陈蒲清《四书?论语》“行为要在言语前面,做到了然后再说。”

  (2)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为君子。《八佾》

  (3)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上例,中“而”连接的两个语义成分在事理逻辑上都有先后之分,“而”字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前面行为的连续。

  《论语》中的“而”表示顺接关系还表现在一些连谓句中,如:

  (1)孔子与之坐而问焉。《宪问》

  陈蒲清《四书?论语》“孔子给座位,然后问道。”

  (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

  陈蒲清《四书?论语》“卫君等着您去治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

  (3)鲤退而学诗。《季氏》

  杨伯峻《论语译注》“我退回去学诗。”

  在《论语》中,“而”连接状中关系的语义成份中,有一部分表示有顺接的意味,可译为“地”,“着”、“便”或不译。

  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诂诸?《子罕》

陈蒲清《四书?论语》“有一快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盆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而”连接的“韫椟”是“藏诸”的方式状态,作核心论元的“藏”的壮语,构成偏正结构。

  (五)“而”连接方位词“后”,构成短语,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连续或条件。

  如:

  (1)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泰伯》

  杨伯峻《论语译注》“今天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祸害了。”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杨伯峻《论语译注》“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

  (3)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和之。《述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和他。”

  (4)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

  陈蒲清《四书?论语》“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以后才去劳动百姓。”

  上例中,“而”和“后”组成的短语继续起着连词的作用,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然后”,“才”。在“而后”连接的前后两个语义成份中,有着重强调条件成份或前一行为的必要性意味,如(3),语义上要突出“反之”,强调“和和之”的前提。(4)也同样强调“信”,只有在“信”的条件下才能“劳其民”。

  (六)“而”表示假设或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如果”,“却”。

  例如:

  (1)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子路》

  杨伯峻《论语译注》“人假如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了。”

  (2)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文言虚词》“假如管氏懂得礼节,谁还不懂得礼节?

  (3)富而可求也,随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而,用法同‘如’,假设连词,……,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

  (4)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狂正墙面而立也与?

  陈蒲清《四书?论语》“为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召南》,就像把脸正对着墙壁站着,什么也看不到啊。”

  上例中,“而”均处在复合句的前一分句,连接分句的的主谓语,使分句具有假设意义。如(1)“而”的出现使主体论元“人”和谓语“无恒”构成假设意义关系。(2)(3)(4)也均是如此句法关系。

  (七)“而”表示两个语义成份的相关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则”、“就”。

  如:

(1)子欲善而民善也。《学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您想把国家治理好,百姓就会好起来。”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

  陈蒲清《四书?论语》“君子从根本上努力,根本确立了,仁道就会产生。”

  上例中,从句法结构分析,“而”连接的两个分句是并列的,但从语义特征分析,它们又成条件关系。

  (八)“而”连接结构助词与动词。

例如:

  (1)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公冶长》

  杨伯峻《论语译注》“老师关于文章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

  (2)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述而》

  张中卫《论语直解》“我不能看见圣人了。”

  (3)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随有粟,我得而食诸?《颜渊》

  杨伯峻《论语译注》“……,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的着吗?”

  三、“而”的语法特征灵活多样,在《论语》中“而”有一例犹“为”或“见”,表示一种意念被动。

  例如:

  夫如是,奚而不丧。《宪问》

  杨伯峻《论语译注》“奚而,俞樾《群经平议》云:‘奚而犹奚为也’。杨氏也释为‘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败亡?’”

  四、“而”在《论语》中用为助词。

  “因古代汉语中没有时态助词”《文言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这里谈的只是结构助词。“而”在《论语》中用作助词主要出现在两种结构类型里,即主谓和壮中结构里。

  在主谓结构里,“而”表示加重语气。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做个人,却不将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

  (2)人而不仁,如何礼?《八佾》

  杨伯峻《论语译注》“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卫灵公》

  陈蒲清《四书?论语》“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上例中,“而”都处在主谓语之间,强调主体论元的行为动作或状态。“而”在句子组合规则中起辅助连接作用,无实际的语义。

  在状中结构里,“而”连接副词或副词短语,作核心论元的状语,对谓语动词加以修饰,如;

  (1)子路率尔而对曰。《先进》

  杨伯峻《文言虚词》“子路不假思索地便答道。”

  (2)必不得已而去,於斯诸何先?《颜渊》

  杨伯峻《论语译注》“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备和信用这三项当中一定要去掉一项,你先去那一项?”

  (3)曾独立,鲤趋而过庭。《卫灵公》

  杨伯峻《论语译注》“(他老人家)曾经一个人站着,我恭敬地快步过庭院。”

  上例中,“而”前面的谓语成份对核心论元动词加以描述,如(1)中“率尔”是“对”的方式态度,是对“对”的修饰限制。

  另外,《论语》中有一例用法如“之”。
如:

  君子听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例中的“君子听其言而过其行”同“君子听其言而过其行”语法功能一样。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注释为“‘而’用法同‘之’,说详《词诠》。皇侃所据本,日本足利,这一‘而’都作‘之’。”

  五、“而”在《论语》中用作语气词。

  如:

  (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而思?室足远而。《子罕》

  (2)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

  上例中,“而”都位于句末,相当于“啊”,如(1)《文言虚词》注释为“……翩翩的摇摆啊!”陈蒲清在《四书?论语》注解为“算了吧,算了吧,今天从政的人危险啊!”

  在《论语》中“而已”相当于“耳”,表示限止,常用在句末,并且多与其它语气词“矣”、“乎”等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如:

  (1)夫子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2)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颜渊》

  (3)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上例句末中的“而已”语法功能也表是语气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主要落在“矣”上,它们共同描述主体论元的动作行为状态。如(1)中的“而已”表示对“忠恕”的程度限止,它和“矣”共同来描述主体论元的行为状态。

  综上所述,“而”在《论语》中的语法功能不仅有实词中的代词,还有虚词中的连词、助词、语气词。从中我们发现“而”的语法功能在战国时期已被虚化,但程度不太深,还不够完善。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重庆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2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