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7 14:42:00 浏览:1129 来源:重庆家教网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以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喜好者热爱。“坦腹半子”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食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食客“就东厢遍观后辈”。食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然则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束起来,只要一位在东边床上打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恰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半子”代表择婿的典故。遂用“半子”“东坦”代指女婿。
下面给家长们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伶俐勤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专心致志地演习书法,便悄然走到背面,忽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失落。父亲很快乐,夸奖道:“此儿后当复有台甫。”小献之听后心中自鸣得意。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忽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维妙维肖于扇面上。再加上世人对献之书法绘画拍案叫绝,小献之滋长了自豪心情。献之的爸爸妈妈看此情形,如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需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终究要多长工夫?”“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竖立得稳。”献之一回头,本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面。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但愿听到几句表彰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称心的脸色,顺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悉数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依然不服,又将悉数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而且是完全依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细心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分歧?”母亲果真仔细地看了3天,最终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阿谁点儿,叹了口吻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气馁了,精疲力竭地说:“难啊!如许下去,啥时分才干有好后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曾经消尽了,就鼓舞他说:“孩子,只需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去的山。你只需像这几年一样持之以恒地练下去,就必然会到达目标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打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日新月异。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出神入化的水平,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