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5 11:55:00 浏览:670 来源:重庆家教网
判断专业的前景
1、兴趣爱好和自身特性。如果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他们学什么都会很难。“因为进入高职后,不论是哪一个专业,以后就业机会都很大,因为高职设置的专业都会相当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无论进到哪一个专业,只有你学好了,才会比别人具有更高的就业竞争能力。”
2、职业的稳定性。有一些专业所面对的企业、行业,或者职业岗位,它有相对稳定性,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比如会计类、文秘、烹饪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或缺。
3、产业的新兴与区域经济特点。一般来说,与新兴产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或者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新出现的行业,在高职的培养周期内就业前景会比较好。目前,高新科技产业、新兴制造业都是产业发展急需的。尤其对于一些喜欢创新、愿意面对新职业挑战的年轻人,应该是站在前沿的产业。
4、对产业、市场的适当超前把握。要理性地看待与分析热门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重视对本地区或更大范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选择能推动职业发展的专业。一般而言,新增专业的前景会比较看好,这些专业都是结合了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办学优势,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后新增的。但是对于已经热过一段时间,就业情况出现饱和或无序苗头的专业,就要特别警惕。
5、学校为该专业提供的训练可能性。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不一样,特别是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因此在选择专业时要清晰查询专业所在院校所能提供的专业训练的条件与机会。
判断学校含金量
1、毕业生质量。其中,就业状况是最能反映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或许院校自身对这些指标的统计都不一定到位,家长不妨参看一些第三方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例如“麦可思”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各院校高职生薪酬调查、排行榜等资讯。
2、出身。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值得关注:有一批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过去一批老中专,尤其是国家重点中专的底子相当不错。这些中专转为高职后,它的职业培训力量还是很强的。而有些民办的高职院校开办历史比较早,经验丰富,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变化需求,在就业市场有很高的口碑。
3、在校生规模。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一个大学的最优规模是不超过1万人。规模太大,就业很麻烦。此外,高职不同于普通本科,对教学设备要求非常高,在校生规模太大就会导致设备紧缺,影响培养质量。但同时,如果学校规模过小,比如只有一两千人,也有其他的问题存在,考生一定要慎重考虑。
4、评估状况。判断一所高职是否正规,看它是否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非常重要。这是国家对所有办学的高职院校都要进行的一次评价,从2005年到2010年陆续开展,国内所有在册的学校都要评。没通过评估的,就进入“暂缓评估”序列,这起码说明该学校办学时间较短,硬件不一定达标。
5、“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双师型”,即专业课教师应具备教师和工程师(或高级技师)双重资质和能力。有些教师即使不是工程师,但也在企业干过,熟悉工艺流程、掌握相关操作技术,也可纳入这个范畴。“双师型”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说明职业教育的成熟度和水平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还不是由专业机构评定,学校提供的指标可作为参考,但还需要结合其他情况加以判断。
6、校企合作、定岗实训以及订单式培养等项目的数量。从这几种数量当中,往往可以看出该学校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足够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否引起了行内业内的兴趣,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有没有足够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从而推算出就业前景。
7、国家级、省级、教职委及教育行业内的精品课程数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
必须注意的是,高职收费并不一定比普通本科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要注意这个学校能否提供奖学金及助学贷款。因为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尚未得到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服务。
在目前的大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读高职。高职,已逐渐甩掉以往“权宜之计”或者“无奈之举”的帽子,成为学生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的慎重选择。高职涉及的专业数以百计。如何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位置?应依据哪些因素来判断和取舍?……在填报高职类院校志愿时,一些特有的规律应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