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重庆

家教不败之道:孩子爱钱 要“予”之有道!

2010/5/10 13:52:00 浏览:570 来源:重庆家教网

■个案分析 

  学会引导孩子的欲望

  我是一位二年级男孩的母亲。儿子偷拿我的钱,而且不是第一次。那是在去年的一天,我发现钱包里的四十元零钱不见了,我直接问儿子:“你拿妈妈钱去买什么了?”他愣了一下,诚惶诚恐地说:“买了一盘游戏光盘,分了十元给小朋友了,买了点吃的,还剩了五元。”我努力使自己冷静下来:“这是小偷的行为,你知道吗?”

  前些天我看见他在偷偷从我钱包拿钱。我没有揍他,只罚他洗一星期的碗。他爸说我这样也不对,这么轻易就放过他,以后有可能还会犯。我想知道,我到底做得对不对?

  专家点拨:如果孩子拿钱的数目不大,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孩子缺少正确的金钱观念,利用这件事告诉孩子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钱就可以了。

  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一般没有管理金钱的能力,每周一两块钱的零花钱就可以了。如果他需要什么东西,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让他说出愿望,并共同来讨论哪些愿望是可以马上实现的,哪些愿望需要等一等。或者,哪些需要父母可以无条件满足,哪些需要父母要跟他谈条件。比如,孩子说他喜欢某个游戏软件,需要几十元钱,朋友都有,他也想拥有,父母可能会因为游戏影响学习而简单地对孩子说“NO!”,这样做会使孩子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自己的努力落空,甚至心理受挫。

  孩子偷拿父母的钱,内心也会承受很大的道德冲突,若不是因为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欲望很强,一般也不会轻易涉险。从根源上看,常常目睹父母大手大脚花钱的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会大一些,因为他知道花钱可以买来快乐。节俭的家庭,孩子更知道钱的重要性,也轻易不敢乱花钱。从方法上看,父母随意放置钱会让孩子时时刻刻面临内心的冲动,可能会养成孩子乱拿钱的行为。

  偷拿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会犯的错,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减低这件事的重要性,不要说那些无限上纲的话,更不要提“偷”这个字。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心理都很脆弱,会以为自己不是好人,形成创伤体验。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都以为家里的就是自己的。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帮助他学习对钱的管理。建议今后每周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说出自己有什么购买愿望,讨论哪些愿望可以很快得到满足,哪些愿望需要等待,哪些愿望必须具有孩子改变自己的先决条件(当然是让他稍作努力就能达到的)。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正当方式拥有自己的物质愿望,也会懒得再去冒偷拿的风险。  陈铭

  ■专家指导

  尊重孩子,正确引导


  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首先,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其次,家长做好理财榜样。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发现家长对自己的钱没有清楚概念,以为自己拿了家长也不知道,让孩子钻了空子。其实,家长有必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较详细的记录。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自家的经济情况,培养合理用钱意识。还有,应该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最后,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而且切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来处理这件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经偷拿钱的事情挂在嘴边,时不时“揭孩子的短”,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钟南

  ■家长发言

  孩子改了


  儿子5岁时偷我的钱,被我发现。我像打游击一样把钱包不停地转移,然而总会被他找到,实在让我大伤脑筋。有一次,我隐约感觉少了10元钱,就一口咬定是他偷了,并狠骂了他一顿。儿子矢口否认,委屈得一边掉泪一边极力申辩:“我没有拿!”后来证实,是我自己记错了。于是我搂着他:“这次你确实没拿钱,是妈妈冤枉你了,妈妈诚心向你道歉,好吗?”他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不过,你想一想,我为什么感觉一少了钱就会认为是你拿的,而不认为别人拿的呢?”儿子老实地答道:“因为我以前拿过你好几次钱。”我趁机讲了《狼来了》的故事。儿子懂得了信任的重要性。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拿过钱。 周女士

  隔阂渐生

  我们夫妇工作忙,儿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去年8月的一个下午,6岁的儿子偷偷地从叔叔的工资袋里抽走了200元,请他的小朋友们大吃了一餐。儿子还说那些小朋友是他的“兄弟”,称自己是“老大”。

  下班后,儿子的叔叔将情况告诉了我。平日里,我的方针是“只动口、不动手”。儿子曾经一块钱两块钱地偷拿,我从没有打过他,也跟他讲过道理,调教多次,但无法奏效。那一次,我忍不住“破了戒”,提起皮带狠狠地抽了儿子一顿,打得他滚地求饶。我是担心他养成了恶习,那可怎么改呀?

  后来,虽然儿子再也没有偷钱的恶习,但是儿子见了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如今,每每面对这样的情形,我深感自责,后悔不已。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5  重庆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2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