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30 11:01:00 浏览:799 来源:重庆家教网
作为家长,我们会犯迷糊:孩子学习态度非常认真,阅读过程中字斟句酌,习惯逐字逐句的阅读,见到生词就查字典,遇到不懂的语法就问,但阅读效果却并不好,这是怎么回事?这种阅读习惯到底好不好?从表象上来看,是由于孩子缺乏速度和技巧的训练,对模糊语义的容忍度较小,因而见到生词就查字典,阅读效率较低。但从深层的原因来讲,是受到一种自下而上阅读模型的影响。这里的所谓“模型”,就是通过对阅读心理过程的局部认识而形成的对其心理机制和规律的系统认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影响较大的阅读模型主要有三种,即:自下而上模型、自上而下模型和相互作用模型。
自下而上模型来源于人们对阅读过程最初的理解。像小孩子入学读书一样,先学ABC,再念单词,然后逐步过渡到句子、篇章;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时,也从辨认字母、单词开始,然后理解词组,短句乃至整篇文章。后来,美国心理学P.B.Cough于1972年通过实验研究正式提出了这样一个描述阅读过程的模型:
1)阅读开始时,眼睛首先注意到印刷的文字;
2)当眼前的印刷符号在视网膜上形成形象表征的时候,读者对字母加以辨认;
3)由字母组成的词在读者的心理词典里获取意义,然后放到
句子里进行意思的加工;
4)词在句子里是从左到右按顺序地得以理解。
这一切虽然在瞬间发生,但信息是沿着一个线性序列传递,即字母??单词??词组??短句??句子??段落??语篇。由于这种模型强调信息从低级向高级转换、并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当低一级水平上出现理解故障时就必然导致句子或篇章上的理解困难。这样看来,阅读就仅仅是从文字中提取意义的单一过程了。那么,是不是孩子认识了每一个字,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搞清一个句子的意思了呢?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句子:
a.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b. George is the last person I’d like to see.
c. He is anything but an artist.
对于多数刚接触英语的孩子来说,上面的句子里可以说基本没有生词,但这些句子若没有上下文的辅助,理解起来还是有一些困难的a.正下着瓢泼大雨。b.乔治是我最不愿见到的人。c.他根本不是艺术家。
自下而上模型对于孩子阅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孩子容易形成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由于缺乏速度和技巧的训练,孩子对模糊语义的容忍度较小,见到生词就查字典,阅读效率较低。
2)注意力集中在字句的细节上,容易忽略对文章的总体把握。表面上似乎看懂了,但对于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不能准确把握。
3)四平八稳的阅读速度必然导致有限的阅读量。不能保证大量的阅读,视觉、思维的敏捷性就得不到开发。
自下而上模型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阅读过程的特征,但是Cough的实验只是观察了人们在逐字逐句阅读时的情况,而没有观察人们采取其他阅读策略时的情景。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开始怀疑这个从前人们自然而然形成的看法。否定这一模型的学者认为,它忽略了读者记忆里已有知识所起的作用。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球迷翻开一篇英文的近期赛事报导,即便是满眼生词,对于各队的比赛情况也可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但如果是读一篇有关生物领域方面的文章,除非这位读者是这方面的行家,否则读罢全文往往也不知所云。
针对自下而上模型的缺陷,K.S.Goodman提出了一个相反的阅读模型,即自上而下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领会文字信息,而是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根据文字提供的线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预测;利用下文内容来证实或修订最初的预测,并同时为下一步的预测做准备。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在猜测、验证、修改、继续推断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中进行的。因此,阅读过程被形容为“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与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密切相关的理论之一是图式理论。所谓图式,就是储存在人记忆中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网络,它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有层次的动态结构。例如,当孩子看到“脸”这个字时,马上在头脑中反映出来的是一个由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甚至胡子等构成的一个形象。这是字义层次上的图式。又如,“打电话”所唤起的是摘机、拨号、问好、交谈、告别、挂机等一系列行为。这是行为概念上的图式。图式是高度抽象的。在打电话的过斟,双方的性别和年龄、声音的粗细、谈话的内容等种种细节都会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但动作的程序是大体不变的。没有人会一拿起听筒就说“再见”,因为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该如何打电话。正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这些程序化、概念化的知识,构成了孩子理解的基矗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孩子头脑中的图式可分为两类:内容上的和形式上的。文章的内容可以有许多主题,如科技、法律、医学、旅游、时事等。因此,广泛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增进理解。形式图式指文章的体裁特点,如议论文、说明文、传记、书信、广告、新闻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会选用不同的词汇范围、句法形式乃至篇章结构,所以,不熟悉文体风格特征也可能导致理解的困难。从下面的几段文字中,我们也许能感受一下不同的体裁风格:
1)i was born on 16 april 1889 in east lane,walworth .soon after,we moved to London…
2)”you dinn’t let me tell you how lovely you look,”he murmured after a long,sweet time had passed between them … He laughed softly at the memory,and she joined in gaily .she started to tell him something,but his lips claimed her own,masterfully silencing the words that no longer needed to be spoken.
3)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called Maria.Her mother was dead,and she lived with her father and two sisters…
4)Mrs Ferrars died On the night of the 16th-17th September? a Thursday. i was sent for at eight o'clock on Friday morning.There was nothing to be done.She had been dead some hours.There was no signs of fighting or killing...
5)Mild Seven
An encounter with telnderness
Japan’s best?selling cigarette.
6) Two boys believed to be from London died and seven others were injured in the Snowdonia mountain range yesterday...
上述几段文字分别采用了自传、小说、童话、报告、广告、新闻等体裁,除段(5)是广告外,其余的虽都是记叙文,但风格均不相同。与富有情感变化的段(2)相比,段(4)与段(6)仅仅是客观陈述。而且段(6)句子较长,句子内部的信息量和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段(4)。段(3)的开头一目了然地显示其文体特点,且文字通俗浅显,易于儿童阅读。
图式理论对于我们辅导启发孩子是很有意义的。由于孩子已有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那么家长的辅导就要以唤起孩子头脑中的图式为目的,通过对文章题目、插图、关键词等线索的讨论,激发孩子搜寻已有的背景知识并进行积极的预测。这样,就可以弥补词汇语法层次上的不足,突破逐字逐句所造成的读速问题。
然而,对孩子一味强调阅读中的推断和预测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孩子容易满足于大致的理解而忽略语言知识的积累。孩子可能对于看过或看懂了的阅读材料往往弃置一旁,认为没有再读的必要。笔者曾经访问过一些学习出色的孩子,其中一位是这样描述他的阅读习惯的:
“课下读英语文章时,我一般是速读和精读结合。对于没有配习题的文章,我先快速浏览一遍,每段旁边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或在段内勾出关键词。大意搞清楚以后,再细读一遍,划出好的句子,摘抄有用的新词。读配游习题的文章时,做完习题后,我也要细读一遍,学习里面有用的语言点。快速读的时候,我一般计时间,这样我就不容易走神了。”
实践证明,语言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细致的过程,尤其对外语永平较高的读者来说,语言水平是制约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型结合起来,这就产生了第三种,即相互作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是Rumelhart 于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与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首先从对视觉信号的加工开始(自下而上),一旦文字被分辨为可识别的信号,有关语言与常识的背景图式就开始活动并对信息来源进行解释(白上而下)。两个方面加工内容的比例因人而异,它既取决于读者所具有的知识水平,也取决于阅读的目的与速度,以及读物的内容与难度。
可见,对于孩子阅读策略的训练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又要充分利用孩子头脑中图式的优势;语言知识与背景信息互为补充,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当阅读材料较为陌生时,往往需要通过语法分析来理解复杂的句子,通过孩子对文章背景体裁的知识来推测篇章的结构,把握重要信息的位置。这时,语言知识是孩子进行理解的主要依赖对象。而有时文章的主题很熟悉,而文章有时很复杂或者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特殊。这是对主题的的了解就有利于孩子对材料的理解,背景信息则成了理解的依赖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