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3 11:37:00 浏览:712 来源:重庆家教网
不少中学生有厌学物理情绪和行为,更有不少物理教师常常抱怨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动力。究其原因,除了因为物理学科知识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外,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即没有挖掘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事实上,物理再难,从课程标准来看,高中物理应该是基础性的,是为中学生长远发展“量身定制”的。
那么,什么叫学习的“内驱力”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内驱力”就是一种中介结构,它一端联结着形成内驱力的条件,另一端指向这些条件对行为的影响。刺激是产生内驱力的重要源泉,如“新奇性”就是刺激内驱力产生的因素之一,从这一点来看,学习活动本身具有引起动机的一些特性。好奇是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学习新知识最强大的“内驱力”,正是这种内在的欲望,他们什么事都想参与,都想究其因、观其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内驱力”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一种主动力,是促使学生自主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一种驱动力,这恰恰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必需的。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及培养。
怎样在教学活动中科学地运用刺激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呢?本文试着从实践层面上谈谈如何利用学生的内驱力来进行课堂教学。
以“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为例,本节内容的教学流程是:创设形成内驱力的条件(诱思)→利用学生的内驱力进行学习活动(猜想、探究、归纳、推广)→增强和调控学生的内驱力(应用)。着重突出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教会学生探究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观察实验的能力。全课可分为如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诱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内认知、内驱力的形成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可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从学生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相关知识作为攀登的支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就要以学生己有认知结构作为参与切入点。因此,本教学环节必须注意:所提出的问题要以学生己有认知结构作为参与切入点,同时要注意创设的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层次性、互动性、启发性,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生成。
情境创设:展示两幅电路图,让学生分析如下两种情况下有无感应电流产生,并确定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1)金属棒ab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向右平动(图1)
(2)线圈静止,线圈中磁场在不断增强时(图2)。
对图1的问题,学生用右手定则很容易给出,但对图2就很难用右手定则来判定了。
教师提出问题:能否寻找出一个更普遍的规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第二环节:猜想──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展开思维的翅膀,充分发挥内在想象的能力
人的想象力是丰富而多彩的,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对新鲜事物总有想象的冲动,这是学生内驱力潜在的表现,倘若巧妙利用好这一动力,学生的思维就会自动打开。
科学猜想是想象力中有着重要价值的思维方式,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科学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也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猜想一下,感应电流的方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后,教师把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
第三环节:探究──学生自主进行实践研究,这是学生发挥内驱力重要的外在表现,也是最具价值的学习活动
对问题结果的猜想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内心一定存在着“究其真”的欲望,欲望或需求是产生内驱力的直接因素。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这种内心的欲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探究活动是本环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最具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由于内驱力的作用,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信息交流,进行自我调节,必将形成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究中又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这恰恰是发挥学生内驱力作用的根本。
教学过程: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3的电路,并介绍线圈的绕向及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关系。要求学生按图进行实验探究,并把观察结果填入下表。(每两人发一张表,教师备用同一表格,作投影用)
第四环节:归纳──揭示实验中的规律,这是发挥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又一重要环节
“归纳”这一环节重在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内驱力的重要表现,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了感知,再对物理量的变化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归纳出结论。本环节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知结果来归纳结论,验证猜想,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内驱力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教学过程:实验结束,让一组学生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将几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φ↑时,B感与B原方向相反,φ↓时,B感与B原方向一致。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楞次定律的表述,然后指出阻碍与阻止的区别。
第五环节:推广──完成特殊到一般的飞跃,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一次深层挖掘和增强
“推广”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一些特殊的结论上,而缺少一种演绎推广的意识和能力,本环节采用情景创设法,利用感性材料来深层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诱导学生的思维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
情景创设和结论推广:显示图4所示电路,要求学生按屏幕上的图连接实验器材,实验时注意观察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滑片改变变阻器电阻及断开电键时,大口径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是否相符合;并介绍小口径线圈中的磁场方向可借用条形磁铁来检验你判断的正确与否,从而推知楞次定律适用的普遍性。
第六环节:应用──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内驱力进一步调控、增强的重要环节
“应用”可以让学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对已掌握知识的学生而言,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对知识未掌握或掌握不够的学生,可以促使他们自主调控思维活动,反思所学内容,重新掌握知识。
(1)应用楞次定律再去判断图1和图2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凡是右手定则能判断的,应用楞次定律都能判断。
(2)如图5所示,abcd线框匀速向右平动,试判断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通过此题,总结出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唤起他们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