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重庆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现实意义

2011/1/8 15:47:00 浏览:811 来源:重庆家教网

  我国素称家教古国,家庭教育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均发挥了重大影响。今天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其精华,对于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和加强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具有注重家庭教育的历史传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社会大众的重视,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检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精华和糟粕是互相混杂的。但是,其中积极的价值取向仍然值得我们给予注意。价值取向作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它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那么它就具有了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深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影响社会。今天,这些积极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在蕴涵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处世做人,以德为本的重德主义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是注重道德修养的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诸多方面的,如德智体美劳等,古代人们认为在这些教育中,道德教育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于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 陆九渊说:不识一字,也要堂堂做一个人。这些都是讲做人贵在有德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为历代文化精英们所再三强调,而且为普通的中国人所认同,好好做人的意识因而深入中国人的血脉。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家庭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处事、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且家庭教育十分注重道德教育极其道德修养从小抓起,成人之后,方能自然地实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过分注重智育而轻视德育的现象是错误的,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社会上许多事情和现象暴露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重爱轻教, 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做人的家庭教育的直接结果。家长应当明白,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而且要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将子女如何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目标的首位。学校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道德问题。作为社会天然细胞的家庭,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是儿童教育的第一环境。培养下一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家庭重要的功能之一。人作为万物之灵,离不开道德维系,生活本身就是泛道德化,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又似春雨细绵,润物无声。虽然德育的具体内容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是,以德教为本的这一普遍原则是不会因具体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德育为本,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规律,古今皆然。

  二、家国结合,社稷为重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语) “,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语)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一个有知识的人,“仁以为己任”“, 仁”,就是他的责任,即是对家庭、社会应尽的责任。

  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单独的持续不断的形式,是其它任何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它是社会生活的开始。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离娄上》)“古之善治其国者,必先齐家,言自家之刑于国也。”(《李文公集?正位》) 张九龄指出“, 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 家且未正,焉能正人?”家齐则国治,移孝与国。正如魏象枢所说:“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则充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澄源。十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从自中出,将见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矣。”从培养人才和治国的角度对待家庭教育,不把子女的教育视为个人的私事。正是这种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这种认识是可贵的,尽管它打有封建的烙印,存在历史的阶级局限性,但它对现实社会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是很明显的。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君臣有义”,也就是说在涉及国家和个人利益时,个人利益应无条件的服从国家的利益。在国家危亡之时,不是考虑自己的性命,而是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霍去病声明: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欧阳修教侄:如有差事,尽心向前,不得避事。岳母为勉励岳飞为国效忠曾刺“精忠报国”于其背,成为流传千古的家教故事。

  今天的家庭教育同样也需要继承这种爱国精神。了解国史,熟知国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把个体的人生理想和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系起来,在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诚信做人,重义轻利的非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诚实守信是人伦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十分重视诚信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任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无信不立”,因而以此来要求后代的言行,培养子女诚信的品德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形成了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不仅表现为突出“做人”之德,而且在于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不仅是以诚相见,而且应当是“正其义不谋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家还进一步主张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战国时田稷母家训有“非义之念,不萌于心。非礼之利,不入于家”的名句。这种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道德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利益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就是义与利的关系。实践证明,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道德,没有荣辱,即使是以“求利”为行为方针的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也不能不讲道义;如果“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必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们应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古人,并以此要求后代的言行,弘扬传统的“重义”精神。

  四、尊老爱幼,家和睦邻的的仁爱主义价值取向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与否关系家庭兴败福祸,重视家庭和睦是家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六亲和睦,对于家庭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其基本的思想是指家庭亲属之间的和睦相处,中国人一直把它作为家庭建设的理想目标。任何一个家庭要做到和睦,就必须首先做到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可简单地归结为孝与慈这两种思想。关于孝,有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它是指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的态度和做法。具体而言,孝不仅在于供养,还在于尊敬。孔子在《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敬”是首要的“, 乐”“忧”都是就精神层面说的。孝养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奉养,满足其生存需要,这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孝敬则在基础上增加、突出了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晚辈对长辈要多加关心和爱护,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两者有机结合,凸显精神层面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孝的含义趋于完善。以上这五个方面都能做到并做好,才能称得上是孝子事亲。在家里能够做到循人伦礼仪,延展到社会上也是会以礼待人的。孔子的孝亲思想十分丰富,从以礼治家、孝敬父母始,深刻阐发和揭示了“孝”所具有的普遍社会意义。从以礼治家、孝敬父母始,最终达到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目的。先是在家庭的“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 由对家庭内部的关怀,扩大到家庭以外的人,进而推广到国家、天下。至于“慈”,这是对家庭父母长者的要求,要求他们能慈爱自己的子女,爱护幼小。作为父母长辈,不仅仅是要供给子女、幼小以衣食,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五、勤奋节俭,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取向

  “勤”是指要劳动创造,反对懒惰;“俭”是指要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是劳动成果享用的节制。我国古人深深懂得,勤俭两字为“治生之道”,为“发家致富之本”,而懒惰与奢侈则是败家破国的祸首。曾国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强调“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教育家人,勤俭持家,勤俭立身。他在给两个儿子的家书中声明断不可积钱买田,自己不会积银钱,购田地,置财产给他们,而要求他们自强自立,告诫他们除劳字、俭字外,别无立身之法。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个佚字,一个人只有在勤俭的生活中才能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立身自强。《易经》有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之运行是刚劲强健,不断向前的,那么有德之人亦当以此为榜样,努力向上、自我奋发、自主自尊、勇于进取、决不懈怠。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所有这些勤俭自强的论说,是我国人民历史经验的总结,不只是为人之道,治家之方,也是兴国之策。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大改善,青年一代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避苦趋乐的现象。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不但不能承受物质性的挫折与艰苦,更不能承受精神性的挫折与艰苦。虽然外界也实施一些“挫折教育”“磨练教育”,但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因为坚强的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磨砺的结果。只有不断的磨练自己才可以修养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只有每个人具有了这种高尚的人格,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气节,中华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生成物,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今天的时代同传统的社会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我们应批判的吸收和继承,但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始终含有将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结合起来的因素,值得我们继承并予以弘扬。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相比,有天然性、全程性、陶冶性等特点。切实加强和改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各界所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家长的共识。许多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自身育人素质,对于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种弊端,我们不妨继承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从思想资料中汲取智慧。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5  重庆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2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